科學實驗

這樣的房子不安全|什麼樣的房子,會在地震中垮掉?

什麼樣的房子,會在地震中垮掉?

有些電視節目,喜歡提供觀眾有關算命資訊,還會幫忙做分類:哪種哪種長相的人,特別容易外遇或專情?長壽或短命?發達或潦倒?每每我看了都會心一笑,真的準嗎?

就像人有「面相」,房子也有「屋相」──究竟能不能經得起地震考驗,屹立不搖;或是軟弱的像豆腐渣工程垮掉?其實,早在蓋的過程中就註定好未來命運了──而且我敢打包票,八九不離十,很準!

 

為什麼?這可是經過無數次血的事實驗證下得到的結果。我曾數度遠赴日本勘查阪神大地震中倒塌的房屋、也曾在九二一大地震時鑑定災害現場,發現會在地震中損壞的房子,幾乎都有著共同的「面相」。

若想趨吉避凶,趕快檢驗一下,自己正在住的房子,符不符合這些特徵呢?

大凡在地震中會倒塌的房子,多半伴隨著三種症狀:其一是結構系統不良、其二是房屋沒做耐震設計、其三是施工時偷工減料。若僅發生其中一項,還算單純,不至於病入膏肓;要是合併兩種問題以上,肯定逃不過地震檢驗,八成會倒。

在台灣,房屋興建時,因為沒有實質的監工養成工地不按圖施工的惡習,往往發生學者專家想像不到的狀況,像以往我做過的許多特別的鑑定案一樣讓人跌破眼鏡。

譬如施工時,地下室或基礎的柱子位置不容易準確放樣而隨便放樣,當做到一樓板時發現柱子主鋼筋預留位置偏移,於是偏移量小的直接彎折至正確位置,偏移量大的甚至把預留的柱主筋切斷,另豎立主鋼筋,直接放在樓板面上。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一樓,二樓以上也常見,真是匪夷所思!

只要柱主鋼筋有微小的偏移量,會使柱子的耐震強度降低約剩一半,地震時柱頂(柱頭)很快就壞掉,這時候大樑都還沒壞呢,房子卻倒塌了。

有些學者專家觀察地震災害之後,發現柱子都比大樑先壞,強柱弱樑的耐震理想不容易落實,苦思改良對策,殊不知很多柱子先壞的例子是工地擅自偏移柱主鋼筋而引起的,也有很多是樑柱接頭沒有綁紮箍筋所造成房屋倒塌。可見得建築物的結構體施工監督機制很重要,必須要有真正懂得結構的人監造才行。

另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就是房屋之間要預留適當的碰撞距離,尤其是建築物的規模或構造別(如鋼筋混凝土造、鋼構造等)不同時。在日本阪神地震與九二一地震中,我曾看到很多房屋互相碰撞損壞的案例,卻沒看到因此倒塌的例子,也許因為倒塌了就看不到碰撞損壞之處。

 

台北的老公寓,多半耐不住五級地震

台北地區的房子,別以為在九二一大地震中沒有損壞,就一定穩穩穩。

根據氣象局資料顯示,臺北盆地從一九○一年、也就是民國前十年到現在,都沒有發生過大地震,連九二一地震時,震央南投是七級,台北才四到五級,假設今年發生在日本仙台的規模九大地震,發生在台北,結果會怎樣?恐怕盆地內的房子會倒一半!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一百年來,台北地區的房子根本從未經過大地震的嚴格考驗,耐震力夠不夠?不知道。但是我們可以從一些數據中去找答案。

內政部營建署曾做過統計,全台灣三十年以上屋齡的房子,占全國房屋的八分之三,這些老舊房屋「大部份」達不到耐震要求標準,共有多少戶呢?七十五萬棟、三百萬戶人口之多啊!

 

舊規範的耐震要求遠比現代低,所以老房子本來耐震能力就較為不足,但為什麼強調是「大部分」而不說是全部呢?原來,有一些老房子的非結構牆,原先不打算它們可以承擔地震力,實際上卻幫忙抵抗了地震力。但是哪些老房子耐震會夠?這要看承造時的結構系統,也就是看運氣了!

當災難降臨,人類會從天災中學習求生之道,好比日本,經歷多次大地震的磨難,都市建築物的耐震設計與施工要求普遍提高。

以這次世紀大震為例,毀於海嘯的房屋多過地震,就連福島核電廠也沒在地震中垮掉,而是發電機出問題,無法使爐心降溫,最後爆炸造成輻射外洩。基本上建築物若沒被海嘯捲走,都沒什麼大損壞,日本人民也很快從災難中站起來。

反觀台灣,歷經九二一大地震的教訓後,政府與民間才開始注意建築物的耐震要求,之前呢?很多蓋房子的人根本沒有耐震設計的觀念,喔,不是!是沒有「設計」觀念,一本結構計算書只換個封面,蓋下一批房子再繼續「沿用舊版」,尤其是沒有地下室的老舊公寓,使用同一種版本的結構設計書,早已是業界公開的祕密,這些多達七十五萬棟的老舊房屋,耐受得了五級以上地震嗎?

九二一地震剛過後,有一個相關營建的人民團體邀請我去參加座談會,那時候我擔任某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席間,有人氣急敗壞的提問:「以前咱攏想說(ㄍㄨㄥ)厝怎樣起嘛末倒,九二一地震來了後,才知影厝真正ㄟ倒。」嚇我一大跳,心裡暗想,房子是隨便蓋蓋就可以的嗎?這批人以前怎麼設計房子?怎麼蓋房子的?結構差的建築物,豈有不倒的道理?難怪九二一地震震度不大的地方,房子也倒一堆。

儘管政府早在民國九十二年就已推動建築物「耐震標章」的認證機制,希望不管蓋哪種房子,大樓也好、公寓也罷,起造人、承造人、監造人三方都能提高規畫、施作、監造標準,重視建築物的耐震品質。

令人遺憾的是,並沒有受到大家的重視,認證通過的很少。這也許是蓋房子本來就是一種生意,只要賣得好,沒有售後服務的問題。有哪一個營造者會希望從設計到施工,每一個環節都有一群專家不斷來監督玩真的,誰在乎品質,誰就要多花錢,而且房子又不是自己住,大地震也不會天天來,賭一下可以多賺很多錢。

在台灣買房子的,不是投資客,就是重視景觀、造型、燈光設計的豪客,只有少數要自己住、又重視結構安全的客戶,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他們想重視結構也無從下手。這可以從申請耐震標章的案件很少,而且已經申請通過的業主,通常下一個案子不會再申請的情況看出來。重點在,第一個案子申請的動機已經不復存在了,這就是工程界沉痾的癥結所在。

此外,到現在為止,除了有「施工」的耐震標章個案之外,幾乎難得聽說哪個新建工程案件,有委請結構技師辦理實質的監造,因此,工程品質的保障只有依賴建設公司與營造商的良心,而不是政府執行法律的決心。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會對房屋結構安全的不重視也令人訝異。九二一地震發生至今才不過十餘年,攤開報紙看看售屋廣告,大部分只提景觀、造型、燈光設計、投資報酬率等等,很少有強調結構安全的建案。

好不容易看到強調結構安全的建案,卻是假的制震設計、錯誤的結構觀念,一再的誤導民眾。例如廣告文案說是經過電腦分析設計(哪個案子不是用電腦結構分析設計)?鋼骨結構比較耐震?有基樁比較耐震?鋼筋採用高拉力鋼筋、高強度混凝土比較耐震?……等等不一而足,卻是似是而非的廣告辭彙。

鑑定後再補強,為老屋做體檢

從前幾年的海地地震、大陸汶川地震、紐西蘭基督城大震、到今年的日本超級大地震,明眼人一定都發現到了:地震規模一次比一次大、傷亡一次比一次驚人。

台灣能保證永遠都不發生地震嗎?錯!台灣和地震頻仍的日本、紐西蘭同屬長達四萬公里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怎可能獨外於區域的板塊擠壓呢?

所以,台灣老舊房屋的補強工程,實在不能再拖了,否則難逃大地震的檢驗。

可是,三十年以上的老公寓若要補強到目前法規的標準,恐怕得花幾十萬到數百萬,一般人未必有此財力。這也就是本書所要告訴讀者的:先花點小錢為老屋做鑑定,若經專業技師檢驗結果無啥大礙,就能放心承受地震來臨;若已有結構上的損壞,看看要「補」哪裡?徹底為老屋做個體檢。

至於還沒買房子、或正有購屋計畫、想要買預售屋的,千萬別錯過下面這一章節──影響房子結構體質的重要因素:施工時有沒有偷工減料?看完後你才會有正確概念,然後,再親自去監工吧!

▲本文節錄:這樣的房子不安全-實例解密:結構達人教你鑑定出房屋真相一書

上稿編輯│德克斯特  圖片來源│這樣的房子不安全
本文由出版社授權,勿任意轉載
合作提案請私訊 科學最前線

德克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