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文

不乖就打?| 打罵教育已過時!治療師:只會養成無理取鬧

你們小時候有沒有過因為哭鬧而被爸媽狠狠責罵的經驗呢?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卻被否認,或是被打罵這樣不對,從此不敢說出內心的想法…傳統對於小孩的教育都是用嚴厲及責罵為導向,「不乖就打」已成了標準模式,但想過這樣對於孩子是正確的嗎?語言治療師表示了解孩子真正的意圖才是最重要的!

立即見效,不代表真正了解

孩子哭鬧時最常聽到爸媽的對話是:「你再哭你試試看!」「不要哭了很丟臉大家都在看你」「再哭等等打你喔!不許哭!」,這時候小孩反而越哭越大聲,以上這個情景是否識曾相似?也許用打罵的方式孩子當下會順從,但是孩子真的明白為什麼嗎?你又了解孩子真正哭的原因嗎?

當孩子哭泣時,我們常常在想該怎麼讓他們停止哭泣,但卻很少在意孩子想表達的事情?人類的溝通方式非常多種,哭本身就是一個表達情緒的方式,哭泣也算是一種「溝通意圖」「想讓對方知道某件事情的意念、動機」並把內在的意圖動機,表現在「外在的行為」上面,但如果爸媽是用苛責的方式,反而會越警告、效果會越差,在這種沒有交集的溝通下,反而會使得雙方更加焦慮、無限循環,沒有助益!

因為情緒表達就像是語言一樣,孩子用哭泣表達感覺,把當下「不好的、不舒服的」情緒讓你知道。尤其是在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的小孩身上,他們以最直接的方式表達他們自己,所以大人應該試著了解「哭」的背後動機,通常是代表他的一個需求,但要怎麼滿足需求,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哭」是合理化的表現

我們最常看見每當小孩哭時,爸媽就會立即給孩子一個他需要的東西,藉此讓他暫時不哭,不過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養成「哭就一定拿的到東西」的習慣,反而到了最後用哭來得到他所要的,濫用「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一個結果過多的「情緒」蓋過了他的「語言」表達,過少的口語表達機會,很有可能會使孩童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遲緩。

正確五步驟:

1.靜置

首先當情緒激動時應該先讓孩子自己哭一哭發洩情緒,在旁陪伴注意孩子安全。

2. 了解前因後果

孩子稍微緩和後,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並讓他說出想法。

3. 表達出孩子的情緒

幫孩子把讓他生氣、難過的原因說出來,反覆說給孩子聽。如:「對,不能買玩具。你哭哭了。」

4. 陪伴與分散注意

帶領孩子做其他事情,或是抱著他看看周圍敘述事物,分散注意力。如:「你看,這裡還有其他車車」「哇,你看那個積木好好玩哦!」

5. 事後解釋

適合大約四五歲以上的孩子,我們可以在事後解釋,用孩子能了解方式說給他聽。例如:說為什麼不買給他那件物品、或是下次要注意什麼才不會受傷痛痛。

所以不光是一昧的放縱孩子,也不是利用打罵來制止,我們要做的應該是了解孩子哭的原因,並跟他說明他做的事情怎麼錯了哪裡又是對的,說清楚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知道用適當的方式處理情緒~

一起來看一段媽媽對孩子教育的感人影片:

圖片來源:網路/Google
本文由科學最前線原創撰稿,勿任意轉載
合作提案請私訊 科學最前線 粉絲團

德克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