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

聖母型人格| 善解人意卻獨自療傷,心理學家:危險人格

回想自己的求學階段,總會有一、兩個同學常常幫人家跑腿買東西,出了社會之後,發現這類型的人到處都有,他們不擅拒絕他人,總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這就是大家口中的「人人好」先生/小姐。

我想對保有這人格的人說,辛苦了!善待自己的內心、傾聽自己的想法並不會變得不受歡迎,壓抑本能不會快樂,懂得欣賞自己的光芒他人才會欣賞你。

心理學上的人格是什麼?

一般都會被解釋為「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解釋為「人格」。「人格」不單包括性格,還包括信念、自我觀念、價值觀等等。準確來說,人格的組成特徵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

「人人好」又是屬於哪種人格?

在心理學的角度,「人人好」不是不願意拒絕他人,而是潛意識裡認為只有迎合別人才能獲得認可,拒絕別人會讓他們產生莫名的愧疚感。這類人被稱為「聖母型人格」,他們最明顯的特質是,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

你是這類型的人格嗎?

找個安靜且能與自己對話的空間,仔細想想你有這類型的人格特質嗎?真誠的為他人付出其實沒有對與錯,可如果在默默付出的同時,內心早已受傷難過了,可自我卻無自知,我想這樣的特質已經正啃食你的快樂因子了。

你快樂嗎?

表面上,無條件的迎合他人的行為,看似能夠維護自身的交友圈,可人際往來久了多少都會有摩擦,如果沒有將「自我暴露」,別人常常會誤踩了你的地雷。

內心地雷,在他人不自知的情況下,不小心誤觸了,然而你的內心會開始糾結難過。糾結於,這樣的過錯你也不能責怪他,因為理性的你清楚知道,是因為自己「沒講清楚」所導致的誤會;難過於,壓抑的情緒無法得到解放。

長久下來,情緒積久了,將不利於建立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或者說,很難跟他人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樣的自己是你樂見的嗎?

常把判別自己能力的好壞交給別人

「聖母型人格」把評判自己的標準交給外人,也就是說,在別人眼中的表現、評價相對重要,自己的評價是「內源」,別人的評價是「外源」,聖母們的外源往往比內源強勢許多,也就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

可是認同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來自於「自己」,因為幾乎所有強大的力量都是源自於內心。別人能夠幫助你的能力有限,甚至會要求回報,然而自己的力量才能抵抗現實中的野獸們,包含外界的眼光、他人的懷疑,依靠自己的力量將是最踏實的。


當「聖母型人格」氾濫時該怎麼辦?
  1. 把「應該」變成「可以」

「我應該照顧所有人的感受」和「我可以照顧所有人的感受」是不是區別很大?

為他人著想是件好事,但當它變成一種束縛後就很痛苦了,「應該」聽起來更像是一種義務,但「可以」代表你有更多的選擇,因為你還能選擇「不可以」給自己多一點選擇,就會饒恕自己一點。

2. 每天寫日記

日記的格式是:事件+個人品質。好比說,我今天幫助了一個外國人找路,我很開心因為我幫助別人會有種小確幸的感覺。這有什麼好處呢?「積極心理學」認為我們應該關注自己的優勢而不是缺點。

先前文章有提及心理學中的「自證預言」,它說,你往往會成為自己認為的樣子,如果你過分關注缺點,就會永遠陷入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中。

3.你沒有辜負任何人

「人人好」們通常在拒絕別人時有強烈的愧疚感,常常會覺得如果拒絕別人就等於辜負了別人的期待,但「辜負別人」和「令人失望」是有很大區別的。

強迫自己去迎合別人往往不會有好結果,所以如果你確定自己的拒絕是合理的,且不危害到他人,並且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算對方會因此不開心,但那是他的問題與你無關。你永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待,所以要習慣讓別人失望。

4.說話用直球對決

「好好人」在請求幫助時總覺得是在麻煩別人,因此說話常拐彎抹角,用LINE聊天時習慣加上沒用的表情,這些行為多少有些討好的意味,其實有事就直說,事情或許會簡單很多。

當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用直球對決,當事情已經危害自己的情緒,也就是你的情緒遭到他人的綁架,「心」會告訴你你不快樂了!這種時候就不能再拐彎了。

心,是最直接的器官,疼痛也是正常的現象,然而疼痛是為了讓心靈得到更寬廣的視野,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人生有起有落。學習與低落的自己相處,我想當負面情緒衝擊我們的內心時,我們都會好好的爬起來再戰鬥。

圖片來源:網路/pinterest
本文由科學最前線原創撰稿,勿任意轉載
合作提案請私訊 科學最前線 粉絲團

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