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文

描寫國語作業簿,有用嗎? | 大腦科學家:要認字,就要寫!

國小作業簿上有密密麻麻的部首、筆畫、生字,天啊!每天都有描寫不完的生字,對孩子來說就算寫了很多次,有些字就是怎麼寫都記不起來,家長們你們有想過是什麼原因嗎?

難道真的只能靠每天的抄寫、罰寫等填鴨式的教育,孩子才會學習甚至是學會?大腦科學及心理學家證實,想學會生字從寫開始,而非描寫!

「文字就像符號」

對剛學習生字的孩子來說,不管是英文單字、國文生字都像是「符號」,好比說看到「0」會聯想到「圓」;當你的孩子正值兩、三歲的年紀,這時候會是培養豐富字彙能力的階段,可多給孩子寶貝們看看英文單字,好比說「abcd…」等英文單字,至少先讓他們接觸。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孩子會開始對文字感到興趣,這時候再適時的教導就可以了!

「化被動學習為主動」

傳統上認字被認為是一個較被動的過程,從學校教材怎麼教認字就知道,把一個大大的字貼在黑板上,告訴小朋友,這個字叫做「大」,這個字叫做「小」,然後跟孩子討論哪裡可以看到「大」、「小」的字,代表什麼意思,就把認字教完了,簡單來說就是用看的、用聽的。

之後,就開始出作業要孩子在作業簿上,開始「一筆一畫描寫」,然而這方法是被動學習,而不是透過孩子的大腦,自發性地發現這是什麼生字,又有什麼關聯、能夠聯想什麼?近年來,科學家顛覆了過去對認字歷程的看法,「要認字,就要寫!」研究發現「讀和寫」,在學齡前孩子的腦神經發展,是相當緊密的關係,也就是說多寫字,有助於幼兒的閱讀能力提升

「描寫只能讓字變漂亮」

我們大腦的閱讀區、文字辨識區、書寫區是有所重疊的,也就是說他們是息息相關的,多書寫會刺激到閱讀與辨識能力,那家長可能會好奇,描寫為什麼對於文字辨識無效?那為什麼學校教材要這樣設計?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看到動物園的小鴨會聯想到洗澡的黃色小鴨」、「孩子看到紅色的東西會聯想到蘋果」也就說,孩子的腦袋會去做無限延伸。

大腦學文字亦是如此,文字的不同型式可以幫助孩子更認識這個字,孩子在仿寫文字時,就可能會寫出許多不同型式的文字,這件事就幫助了孩子大腦對於文字的認識,也有研究者發現,孩子去仿寫不同人的筆跡,也都有助於文字的學習。

「我寶寶只有小班也能學字了嗎?」

網友媽媽問:「如果孩子大約在四、五歲對生字有所興趣,那我該不該讓孩子提早學習?但不是說不要讓孩子太早學習嗎?」

專家回答:「不要太早學習的原因是因為,如果太早接受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會扼殺孩子學習的興趣,也就是說會讓孩子產生學習的反抗。這個年紀想寫字是很正常的,可以寫不代表鼓勵多寫,可以透過塗鴉的方式讓還沒上小學的孩子慢慢接觸生字,好比說可以在生日卡片上學著寫生、日、快、樂四個字,而非像生字簿一樣不停地抄寫。」

建議不要扼殺孩子的興趣是最大原則,讓孩子保持對這世界的好奇心與聯想力,才能讓孩子對這個世界感到好奇、新鮮,相對於大朋友也一樣,如果對某件事物感到興趣,會更深入的研究與探討,這些行為都是屬於「主動求知」而非「被動學習」,畢竟主動學習,才會感到自在與快活。

圖片來源:網路/google
本文由科學最前線原創撰稿,勿任意轉載
合作提案請私訊 科學最前線 粉絲團

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