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可怕嗎?在彌留人間前最後的話語代表著什麼意思?有些人,是安安靜靜的安詳離開;而有些人則是說了一段無人知曉的故事後伴隨著氣聲,吐出最後一口氣才離開;電視電影裡的角色,在臨終前都像沒生病似的,好端端地說出最後想說的話,好比說:「我愛你。」這些零碎的臨終方式,代表著什麼意思?又或者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語言學學者-Lisa Smartt因其父親在臨終前說了一段話,而開啟了她對人們死前的心理狀態感到好奇。她父親是一位無神論的心理學家,可臨終前卻宣稱他看見了天使?又說房內很多人很擠?原本只想排解內心憂傷,才一一抄錄父親說的每句話,卻在紀錄過程中出現與現實顛倒是非的話語,便引起了她的興趣。
在她父親過世後,她在心理學家的協助下,透過病房的探訪、家屬的轉述收錄了181名臨終者所說的話語,整理過後便在2017年出版《Words at Threshold: What We Say as We’re Nearing Death》以她父親為例,她父親最後對她太太說了一句:「夠了!謝謝你,我愛你,但夠了!」這些代名詞是什麼意思?到底是什麼「夠了」?又或者常常說,「綠色維度!綠色維度!」、「必須下車!必須下車!」他們重複說著一樣的話,是既零碎又謎樣,導致我們無法確切的接收到準確的訊息。
臨終者雖然說出來的話如拼圖一般零碎,但有時情節故事是能推進的,好比說某位臨終者說:「他看見一台破舊的火車在月台數天卻動也不動,經過一陣子後,這台火車終於修復好了最終向著北方移動。」Lisa Smartt認為只要認真窺探故事情節,其實對臨終研究是有所幫助的,如果主角成功破除難關,那通常意味著病人有意識到自己將面臨人生盡頭。而會用「旅行」來表達,通常是在提醒周圍的人:「我將離去,請不要太過傷心,我會去一個很遙遠的國度旅行。」
語言學知名作家-Michael Erard 表示,「這絕對是絕無僅有的研究,就算研究過程仍有相對限制,但這項著作卻是一項重大的突破與研究。人類在演化的這段時間,透過科學分析了解到,人類從孩提時期如何開始學習語言,但對於人在臨終前如何喪失語言能力,卻沒有充足的學術研究。」
而近來的學術研究,更著重在臨終者的情緒反應與口語肢體表態,也就是說相對於古時的研究更深入探討,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情緒?這到底有什麼涵意?又或者大多數如果有這些反應代表著什麼?好比說,一句:「我愛你」可能是生前與家人在冗長的對話中所僅能表達的話,而我們應該去了解整個對話脈絡,而非當作臨終者的獨白,這樣就能理解臨終者的意涵。
人在彌留時,是極度缺乏力氣的加上會有醫療器材的妨礙、口乾等等問題,所以與臨終者的互動其實是在「非語言層」進行的,即使人虛弱到無法說話,甚至喪失意識但他們還能聆聽,因為聽覺是最後喪失的能力。也就是說,其實大多數臨終者皆是在沉默中離去,如果能夠透過「語言層以外」的溝通方式與臨終者互動,不但對語言學研究有一大幫助,更能讓我們更透徹的面對死亡甚至學習與臨終者相處。
圖片來源:網路/GOOGLE
本文由科學最前線原創撰稿,勿任意轉載
合作提案請私訊 科學最前線 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