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

奪銀牌為何不開心?|心理學家表示「反事實思維」期望值影響心情使然

2020東京奧運讓全國再次找回熱血沸騰的感覺,各項比賽經過最終之戰後,選手站上領獎台享受榮耀的時候,有想過他們的心情到底是如何呢?金牌得主的喜悅自然是不用再多說,只不過有不少網友發現了奪得銅牌的選手明明成績落後銀牌,看起來卻比銀牌得主笑得更燦爛,究竟是為何有這種現象呢?

只差那麼一點

有「美國心理學之父」之稱的 William James 在1892年寫的書籍《心理學原理》中就曾提及過,全世界第二名的划船手或拳擊手,很容易感到羞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只差那麼一點點」的就能打敗所有人的感覺在作祟,因為在他們的心裡只有第一名,導致「無法認同其他名次的勝利」。

圖片來源:Tokyo 2020

儘管是數百年前的理論,但至今其實也有不少的研究能證明,最重要的是還有2020東京奧運的頒獎儀式做為參考,確實多半的銅牌得主看起來是比銀牌得主開心的。

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Victoria Medvec 和 Thomas Gilovich ,以及托萊多大學的 Scott Madey 就曾針對1992年奧運比賽,對金牌、銀牌以及銅牌的得獎選手做實驗,其中以1分代表痛苦、10分代表喜悅,觀察各排名選手的心情。

最後的調查結果出來,發現銀牌得主的心情指數僅有4.8分,而銅牌得主的心情指數竟高達7.1分;而在頒獎典禮上,銀牌選手的幸福指數又降低至4.3,銅牌選手雖然也降低但至少還是有5.7分,證明無論是得知比賽結果或是在頒獎典禮的時候,銅牌得主都是比銀牌得主開心的。

而會有這樣的心態其實跟心理學裡的「反事實思維」有關,差不多類似「悔恨、不甘心的心理」。人們往往會為已經發生的事情提出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和假設。

「反事實思維」其實有分向上、向下

向上反事實思維是著重在如何讓情況變得更好;向下反事實思維關注的是慶幸情況沒有變得更糟。其實不單只會發生在運動競賽上,明明差一步就成功但卻失敗的落寞心情,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時常碰到過吧?

據美國心理學會發表:「銀牌得主傾向與金牌得主比較,『會不會做了不同的選擇,就能得到那面金牌』的反覆在心理反省。而銅牌得主則是會向下比較,因為他們會想:『至少我還有獎牌,如果是第四名的話就什麼都沒了』。」發表研究的心理學家 Laungrath 更補充:「銀牌得主有可能打從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是有機會奪得金牌的,當然期望越高、失落感就會越重。」

圖片來源:facebook@戴資穎/ Tai Tzu Ying

在此次東奧女子羽球決賽,雖然戴資穎奪下銀牌那失望、遺憾的心情是難免的,但是戴資穎無人能及的毅力與堅強的表現,已經是大家心中的金牌得主,這是無庸置疑的!

 

| 核稿編輯:德克斯特
文章由科學最前線整理製作,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誠徵專欄作家】你喜歡寫作嗎?你擅長用文字觸動人心嗎?《科學最前線》邀請對寫作充滿熱情,正經營個人粉絲團或部落格的你,加入專欄作家行列!歡迎來信投稿科學實驗、生物驚奇、奇聞發現主題文章,並於文末附上100字內的作者自介。文章經編輯部潤飾後更有機會刊登在《科學最前線》FB專頁,快點把握機會點我投稿吧!

德克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