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諾富特群聚案、獅子會成員群聚案等大批新冠疫情感染事件爆發,各地醫院也都傳出民眾搶打疫苗的消息,但面對疫苗我們還是有許多疑慮,究竟該不該打疫苗?打完以後會有什麼副作用?該如何申請接種疫苗?
根據國際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與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公告,我們整理了以下常見疑問,請讀者務必在參考後,以自身狀況多多和醫生討論,再決定是否接種疫苗。
如今市面上的疫苗大致可分為mRNA疫苗與腺病毒載體疫苗兩類,其中輝瑞/ BioNTech與莫德納疫苗為mRNA疫苗,嬌生疫苗與AZ疫苗則屬於腺病毒載體疫苗。
目前醫療單位針對疫苗的短期安全性與長期安全性進行了研究,好消息是,在「mRNA疫苗」的短期安全性上,目前的結果看起來都是非常安全的。而腺病毒載體疫苗也只有少數白人女性出現血栓等副作用,但因為疫苗測試時間非常短,兩種mRNA臨床試驗均於2020年夏季開始,嬌生疫苗研究於2020年9月開始。因此沒有更為長期的研究報告,但幸運的是,至今為止疫苗的長期副作用非常少見,嚴重的反應通常在接種後數天或數週內就會發生。
我們從2020年末開始釋放了數百萬計疫苗以來,都尚未發生嚴重或意料之外的不良事件,但我們必須承認,mRNA疫苗是被歸類為「具有反應性的疫苗」,也就意味者大多數接受疫苗者會引起一些副作用,常見的有注射部位疼痛、疲勞、頭痛等症狀,也有少數高燒的副作用,而年輕族群在接種疫苗後會有比年長者更容易出現這樣的副作用。
在「腺病毒載體疫苗」中發現,有少數人出現嚴重的血栓形成現象,因為目前出現的案例皆為年齡介於18歲至59歲的白人女性,因此多數醫生會建議50歲以下的女性最好選用mRNA疫苗接種。
另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10年5月5日宣布實施疫苗接種假,如出現接種後不良反應,自接種之日起至接種次日24時止,勞工得申請疫苗接種假。
台灣自3/21日開放疫苗接種後,陸續開放醫事人員、出國工作留學對象為公費對象,並在5/6起擴大開放第7類(軍人、軍事機關及國安單位文職人員)、第8類(65歲以上長者)對象為公費接種疫苗對象。但因應疫苗施打需要精準的控制人數,且施打後必須在院內等待30分鐘觀察,因此全台目前只有部分醫院可以提供施打。
指揮中心說明,截至5/6日止,全國AZ疫苗庫存量約24萬劑,全台有330個接種點提供 COVID-19 接種服務(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請點此);符合公費條件的對象,除了可透過疫苗接種預約網址及服務專線來預約外,亦也可以直接攜帶健保卡與身分證明文件,至接種院所或提供接種服務之衛生所,經醫師評估後完成疫苗接種。
孕婦與哺乳者不建議施打,主因是在疫苗試驗時孕婦與哺乳者是不能參與臨床試驗的,沒有足夠的安全性指標可以確認。另外對疫苗成份會有超敏反應的族群也被禁止施打疫苗,CDC明確指出,如果在施打第一劑mRNA疫苗時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就不應該施打第二劑mRNA疫苗,建議在四週後,在嚴密監控下才施打嬌生疫苗。
如今疫情升溫,多數醫院都出現預約額滿的情形,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亦表示,5/19已有41.04萬劑AstraZeneca疫苗抵達桃園機場,而今日(5/21)中央指揮官陳時中也在視訊中向美國積極簽約洽購500萬劑莫德納,但還是請民眾切勿慌亂,等待各醫療院所開放時間再上網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