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然

可惡的吸血小飛蟲!|自然老師沒教的事,對於蚊子你知多少?只有雌蚊才吸血?

深夜裡,躺在床上打算好好休息,耳邊卻響起了忽遠忽近、揮之不去的嗡嗡聲。這嗡嗡作響來自於蚊子那每秒擺動300至600次的翅膀,在夜深人靜的時空裡顯得格外清楚。有時它甚至令人幾近抓狂,使你非得起身,試圖找出、摧毀那聲響的來源不可。對於蚊子的底細你知道多少呢?

惱人的吸血小飛蟲

除了偶爾在夜晚擾人清夢,蚊子那吸人血液、引起皮膚發癢的「作為」,想必更讓人深惡痛絕。而在蚊子叮咬的同時,更有可能傳播病原,使人類、牲畜染上疾病!因此,蚊子被視為是公共衛生的頭號害蟲,長久以來,總是不為人類所歡迎。一直到今天,我們仍不斷以各種方法,試圖擺脫蚊子所帶來的危害。

由於蚊子所帶來的諸多煩擾,人類與蚊蟲的交手歷史不可不謂冗長,這些經驗在文化中留下了痕跡。在唐詩宋詞中,即能窺見一斑。唐朝詩人薛能「吳姬十首‧其五」的詩句:「退紅香汗濕輕紗,高卷蚊廚獨臥斜。」句中的「蚊廚」,指的就是當時防蚊用的帳幕,即蚊帳。

蚊事知多少

我們所稱的「蚊」、「蚊子」,通常指的是雙翅目蚊科的種類。都市室內有機會見到的種類大多為白線斑蚊、埃及斑蚊、熱帶家蚊以及地下家蚊這幾種。

白線斑蚊、埃及斑蚊是傳播登革熱的病媒,這兩種蚊子的成蟲也是比較容易辨識的種類,可以從頭及胸部的紋路認出牠們。白線斑蚊分佈於平地與山區,棲息在戶外或室內陰暗的角落。埃及斑蚊則大多分佈於西南部地區,棲息在居家室內、家具周圍為主。

熱帶家蚊、地下家蚊大多棲息在戶外草叢或室內陰暗處,常飛到住宅中吸人血。這兩種蚊子外表上極為相似而區分不易,不過地下家蚊只在冬季特別活躍,而其他季節裡住家中見到的個體幾乎為熱帶家蚊。

不同種類的蚊子,其幼蟲生長的水域也不盡相同。白線斑蚊和埃及斑蚊的幼蟲一般生活在人工的積水容器內,熱帶家蚊及地下家蚊的幼蟲則主要生活在都市水溝或下水道中。

還有一種蚊子,雖不會出現在室內,但也是我們身邊很常見的種類。牠叫做白腹叢蚊,腹部黑白分明,很容易辨認。我們在戶外的草叢裡,很容易撞見白腹叢蚊,被牠叮到似乎特別的痛。白腹叢蚊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幼蟲大多生活在化糞池裡,沒錯,就是收集排泄物的「化糞池」,所以發現白腹叢蚊的地方通常也代表附近有人居住。

另外,熱帶家蚊及白線斑蚊並能夠傳播犬心絲蟲,使貓狗感染致命的心絲蟲症。而地下家蚊、白腹叢蚊就目前所知,並不會傳播疾病。

蚊子的幼蟲期、蛹期皆在水中度過,唯成蟲階段離水生活。成熟的雌蚊將選擇適當的水域環境產卵,幼蟲孵化後便在該水域中生長。蚊子的幼蟲通稱「孑孓」,體細長而不具足,以水中的有機物顆粒為食。

想分辨蚊子的性別,可以從牠們的觸角形態來判斷。一般來說,雄蚊的觸角各節具有濃密的細毛,觸角外觀整體如羽毛狀(鑲毛狀);雌蚊觸角上的毛較短且稀疏,觸角主體呈絲狀。

只有雌蚊才吸血?

一般而言,只有雌蚊會吸血,這是為了繁殖的目的所作的投資。交尾後雌蚊必須吸食動物血液,如此才能獲取足夠的蛋白質養分,以供應其卵巢內的卵發育;除了少數種類例外,如地下家蚊不吸血便能產卵。至於雄蚊一般則以植物汁液、露水、花蜜等為食,並不吸食動物的血液;而未交配過的雌蚊也會吸食植物汁液。

需要吸血的雌蚊,首先必須找尋叮咬的對象。除了以視覺追蹤獵物,蚊子還可藉由偵測動物身上散發的二氧化碳、乳酸等化學物質以及體溫,來搜尋獵物。其中乳酸是汗水中所含的成分之一,因此汗水味對蚊子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蚊子具有細長的刺吸式口器,雌蚊的口器有利於刺入動物皮膚中的微血管;然而雄蚊口器則因大小顎退化,不能穿刺動物的皮膚。

為了保持吸血時的暢通,蚊子唾液中的特殊蛋白質成分能抑制凝血,讓動物血液在其吸血過程中不會凝固,也能使血管擴張,利於吸血;然而某些成分同時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因此被叮咬處的傷口會腫脹,並讓人感到發癢。

有些人因為體質的關係,初遭某地區蚊子叮咬後,會產生較嚴重的過敏反應,外觀顯現較大面積的腫脹。但日後遭叮咬多次後,往往便能逐漸適應,過敏的程度逐漸減低,這是由於身體免疫系統對新的過敏原發展出耐受性的緣故。

難解的擾人蚊蟲

為了遏止蚊子入侵房舍,現今家家戶戶常可見電蚊香、蚊香、捕蚊燈這類除蚊商品,然而蚊子所帶來的困擾自古便有,古早年代並沒有這些現代化道具,人類該如何確保一夜好眠呢?

古人除了發明蚊帳防蚊,也使用薰香的方法驅蚊。唐代孫思邈所撰「千金月令」中記載:「是月取浮萍陰乾,和雄黃些少,燒煙去蚊。」指以浮萍混合雄黃之燃煙,能夠讓蚊子忌避。其中雄黃是古代用途廣泛的殺蟲劑,用於驅蚊應有一定的效果。南宋詩人陸遊詩云:「澤國故多蚊,乘夜籲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塊。」(出自「燻蚊效宛陵先生體」,大意是:舉起扇子無法徹底驅趕蚊蟲,於是以艾草熏蚊。)由此可知,燃燒艾草束,使之產生濃煙也能驅蚊。古時提到艾草驅蚊的相關的詩句其實不少,意謂這似乎是普遍常見的方法。

古代印度人則是以燃燒印楝葉的方法驅蚊,十分類似中國燃燒艾草的方式。「印楝」(Neem Tree)是一種原產印度和緬甸等地的樹木,又稱印度假苦楝、印度蒜楝,其代謝物具抗蟲功效;將印楝的葉片放入倉庫或衣物中也能達到驅蟲的功效。

宋代古籍『格物粗談』:「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宋朝溫革『瑣碎錄』:「夜明砂與海金沙,二味合同苦楝花。每到黃昏燒一粒,蚊蟲飛去到天涯。」這些描述中提到了將植物與不同材料混合,製作成如條狀、粒狀的道具,用以點火薰蚊蟲,可以看出當時已發展出類似「蚊香」的線香雛形。

不過這些天然的驅蚊材料,效果畢竟還是有限。大約19世紀晚期,日本人發明含天然除蟲菊精成份的蚊香,多年後並逐漸演變為今日我們所熟悉的滅蚊利器,以合成除蟲菊酯為主要成份的螺旋狀蚊香,而後更衍生出了電蚊香、液體電蚊香等產品。

牛仔褲跟蚊子有什麼關係?

我們所熟悉的牛仔褲,據說也和蚊子有段淵源。早期美國牛仔褲所使用的藍色染料,是以藍草作為原料提煉,此類成分所染製的褲子,兼具美觀與防蚊效果。「藍草」泛指馬藍、蓼藍、菘藍、木藍等數種可作為藍染的植物;其中如馬藍的成分氣味因具有忌避功效,也曾被人類使用於驅蟲,以避免蚊蟲叮咬。大概是因為防蚊的目的,使得牛仔褲的顏色大多以藍色為主。不過時至今日,牛仔褲所使用的染料幾乎以被合成染料所取代,已無抗蚊蟲之功能。

假如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天然染料製作的古早牛仔褲,與現代防蚊商品相比,其效果必然不見得理想;不過蚊子所帶來的憂患無窮無盡,若有服飾業者推出標榜天然成分的「防蚊牛仔褲」,應當仍會有不少人躍躍欲試。

不吸血的搖蚊

搖蚊長得跟一般吸血的蚊子很像,但是牠們的口器已退化,並不會叮咬人。有時我們會在戶外見到稱為「蚊蛀」的一大團蚊蟲集結在空中飛舞,那八成就是正在求偶的雄搖蚊。由於搖蚊的幼蟲體內含血紅素,因此身體呈紅色,俗稱「紅蟲」,居家角落的積水容器裡常有機會可以發現。

讓人發癢的吸血昆蟲

除了蚊子,吸血的昆蟲最讓人熟悉的莫過於跳蚤和蝨子。跳蚤在居家環境出現的頻率並不太高,除非家中有飼養寵物,尤其有養貓經驗的人較有機會見到。貓蚤為流浪貓狗身上最常見的種類,會寄生在這些動物的身上,以其血液為食。

早期的環境裡蝨子相當常見,但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現在已非常少出現在人身上,不過在哺乳類動物,如牧場中的牛隻身上還可以發現如短鼻牛蝨這類吸食牛血液的蝨子。

▲本文節錄: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一書

| 核稿編輯:Zoe
本文由天下文化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文章由科學最前線整理製作,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誠徵專欄作家】你喜歡寫作嗎?你擅長用文字觸動人心嗎?《科學最前線》邀請對寫作充滿熱情,正經營個人粉絲團或部落格的你,加入專欄作家行列!歡迎來信投稿科學實驗、生物驚奇、奇聞發現主題文章,並於文末附上100字內的作者自介。文章經編輯部潤飾後更有機會刊登在《科學最前線》FB專頁,快點把握機會點我投稿吧!

德克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