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驚奇

恐龍的啟示|為什麼了解恐龍,可以改變我們的未來?

人類可以向恐龍學習的事情可多了!《恐龍的啟示》作者肯尼斯.拉科瓦拉透過4大主題—地質的故事、時間的本質、化石的意義,以及我們在生命之樹的位置,體悟人類在這顆行星的地位可能稍縱即逝。目前人類正大規模引發生態災難,而我們還有機會選擇回頭效法恐龍,成為這個時代最具適應力的冠軍。

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的日子過得很風光。牠們度過1億6500萬年,為什麼不能再繼續度過6600萬年?要是小行星的路線偏掉了,那個帶來災難、讓地球上的恐龍與75%物種消失的重大日子,就會只是普通的一天,就如恐龍已經度過的630億個日子中的一天。

但跨越漫長的地質時間,不太可能或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是會發生的。從我們寒武紀蠕蟲般的祖先,演變成穿西裝的猿類的道路上,沿途經過許多岔路,我們來到這個特定的現實。但這一切能夠以同樣的方式重演嗎?幾乎不可能。

在我們對過去的想法中,恐龍具有如此根深柢固的地位,使牠們超越了生物學上的本質,成為一種文化構念。由於我們對於遠古事物的著迷,牠們成為一種替身,代替我們思索過去時普遍會有的敬畏與讚嘆感覺。

記者總是用「恐龍」來簡略表達古老事物,以及被認為已滅絕的生物。或許是牠們的大小、牠們的威力、牠們的凶猛,或是魅力,讓恐龍而非其他古老生命形式承載了古老過去的情感與啟示。

電影《侏羅紀世界》在2015年暑假上映,以單一週末50億美元票房打破紀錄,這是恐龍狂潮的最新一波,而這股狂潮始於霍金斯的水晶宮雕像。

顯然,恐龍在我們想像力內激起共鳴。從我們人類今天所處的地位來看,恐龍是我們的借鏡。牠們提供一種可以改變思想的觀點,當我們提出:「為什麼要研究古老的過去?」這種觀點會引導我們得到基本卻深遠的結論。

對我來說,答案是:因為這讓我們展望未來和學會謙卑。「現在」不過是稍縱即逝的瞬間,當你想到時,它早已消逝。只有過去,才能提供這個世界的脈絡。「過去」會給我們遠見。恐龍很重要,因為未來很重要。

岩石紀錄向我們顯示,我們不是必然的存在,我們不是演化「昭昭天命」宣言的接受者。

我們很幸運。覺得幸運是很棒的感覺,但我想,這應該導致感恩,而非驕傲。恐龍是陸地上最後的大型統治者,滅亡於地球的第五次大滅絕。牠們看不見這場災難的來臨,也沒有選擇。當混亂場面平息下來,我們長期遭受欺壓的溫馴祖先從藏身之處匍匐爬出,準備繼承牠們的遺產:地球的下一個偉大年代。

現在,我們是陸地和海洋的統治者。我們不再溫馴、膽怯,我們這個物種正在傳播一場地質等級的環境災難,這場災難非常廣泛且嚴重,可以直接稱為第六次大滅絕。

我們正在使地球暖化、冰河融化、海面上升。我們排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與海水發生反應,讓海洋酸化,害死珊瑚礁。我們砍伐雨林、填平溼地、使凍原解凍。我們正在用殺蟲劑、重金屬,以及各種隨意丟棄的藥物戕害環境。

有一項近期研究發現,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而這次,我們就是小行星!值得記住的是,第五次大滅絕時,不是只有地球上的非鳥類恐龍及四分之三的生命銷聲匿跡,小行星本身也毀滅了。

恐龍的突然衰亡向我們顯示,自然的秩序很容易受擾動、中斷、周轉的影響。所有主宰地球的統治權都會結束,即使它們穩定的存續了千萬年之久。化石紀錄教導我們的是,我們在這顆行星的地位既不穩固,也可能稍縱即逝。

然而,我們不是恐龍。不像恐龍,我們能夠看到災難來臨,而且我們能夠做一些事情。科幻小說家尼文(Larry Niven)曾經打趣說:「恐龍會滅絕,是因為牠們沒有太空計畫。」

他說的對,不過,我們也還沒有這種太空計畫。近期內,我們沒有能力使一顆小行星偏向,我們也不能全體撤離地球。對我們來說,我們沒有備用行星。如同薩根所說的,我們需要「保護並珍惜這個淡藍色的小點,這是我們僅知的唯一家園」。

我們沒有其他選項。面對這種前景黯淡的情況,我們必須奮力前進。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是為了氣候問題努力不懈的戰士,他提出警告,我們沒有時間失望,「我們必須贏得這場戰爭,而且一定會贏;唯一的問題是,我們多快會贏。但每天都有更多損害混進氣候系統,所以這是一場和時間的競賽。」

恐龍維持長久成功的紀錄,可能是我們能夠樂觀看待的理由。如果牠們經歷這麼多變化,仍堅持下去,那麼或許我們也能。但我們必須行動,而且必須趕快做出改變。我們不要當那顆小行星。我們可以回頭效法恐龍,成為這個時代最具適應力的冠軍。

▲本文節錄:恐龍的啟示一書

上稿編輯│德克斯特  圖片來源│恐龍的啟示/Pixabay
本文由出版社授權,勿任意轉載
合作提案請私訊 科學最前線

德克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