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

「老好人」是種病|心理學家:太善良、太顧慮他人=非常不健康

我們的身邊總有幾個待人非常寬厚、慷概的朋友,總是覺得他們是善良的「老好人」,總是處處為他人著想。他們可能會連不合理的要求,也願意給予幫助,讓身邊人覺得氣卻不知道怎麽開口說。可是,我們真的需要做到這樣去迎合別人、幫助別人,至於幾乎失去自我嗎?看看下面的研究,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更應該要關注身邊的這種人。

 

如果你或是你身邊的人,被定義為「老好人」,總是忙於幫助別人而不自知,甚至幾乎要失去自我的話,你應該要好好注意了。美國(America)的心理學專家萊斯巴巴內爾(Les Barbanell)提出過一個理論,「待人過於善良的人,其實被侮辱和焦慮的次數比常人要多,他們會感到人生空洞。」他指出,這類人個性總是感性、敏銳,但是無法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們會這樣是源自於害怕自己被排斥、不被接納而選擇了妥協。

對「老好人」來說,拒絕別人的要求之後會怕自己不被別人認可,他們甚至會因為別人不找他們幫忙二感到自卑。因此,即使大部分的要求讓他們自我感覺和體驗都不太理想,他們也在所不惜的願意幫忙。對於他們來説能夠幫到別人會暫時為他們帶來「被認同」的滿足感,如果「不被需要」心理上就會不舒服甚至覺得「被抛棄」。其實這類人大部分都是因為日常生活中被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情緒以及選擇,以至於失去了判斷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

經過調查後發現,其實「老好人」的產生是從經歷事情之後改變而來的,有些是因為家庭關係的緣故,也有是因爲信奉宗教因素,甚至有些事因為本身的情緒問題而成。這些人們如果長時間處於不健康的關係或是環境當中,過度或過激的信奉,會導致他們的想法產生偏差,把自己的價值以及利益,放在社會與公共價值之後。最終會讓他們選擇先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自己的問題放到最後面。「只要滿足了公眾的利益,遵守了社會的價值觀,我就可以過得更好」這樣的想法本來就不健康,如果加上獲得了佔便宜的人一些虛偽的讚美,還會堅定了他們以後更要繼續自我犧牲的想法和行為,加重自己負擔把自己推向深淵。

然而,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所做的、付出的,其實遠比那些佔便宜的人給予的讚美來得多,付出與得到的東西根本就不平衡。不過,過度善良的人們其實已經聽不進旁觀者糾正、勸説他們的説法,也無法接受別人否定自己的聲音。因為他們背上承受的已經很多,來自別人的責任、要求,使他們非常害怕他人對自己不友善的言論,所以他們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寧可不斷放低自己的價值,甚至活得卑微,泥足深陷而無法自拔。

不過,有社會心理學家指出,其實現今社會過度推崇道德觀、集體感、宗教教義,讓很多都會開始忽視自己的需求,所以有「老好人」心態的人並不罕見。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和行為,身上肩負著別人給予而不應該屬於自己重擔,不如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這樣的自己真的開心、滿足嗎?這樣的自己是否就是你想要成為的自己呢?如果你身邊的人有這樣的情況,應該要加倍留意他們,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走出困難。在面對別人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都應該要學會拒絕,說「不」。

文字編輯│Dion  核稿編輯│德克斯特  圖片來源│網路開放資源
本文由科學最前線原創撰稿,勿任意轉載
合作提案請私訊 科學最前線

D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