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有一種經驗是,看見旁人大談闊論地述說他們對經濟或是政治問題的觀點,又或者在網路上公開發表個人看法,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似乎有些過於自負的傾向。這時心理學家會說:這種自己認為掌握了事情全貌、「自信滿滿」的狀態,就是「達克效應」(D-K effect)。
雖然每個人都有高談言論的自由,不過面對不是自己完全了解的事物,結果卻擺出所有「蠢蛋」專家和學者都看不透,只有他早就想到,這種無可救藥的無知絕對會讓旁人不禁心裡暗想:「難道他都不覺得自己很丟臉嗎?」然而,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達克效應」(D-K effect)的徵兆。
「達克效應」(D-K effect)原文中的「D-K」即是兩位美國心理學家名字的縮寫,大衛達寧(David Dunning)與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共同發表的研究,當時參考了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言:「無知比知識更容易造就自信。」然後便以這句話提出實驗來驗證這樣的說法。
「達克效應」(D-K effect)屬於一種認知上的偏差,通常欠缺能力的人,反而會出現自我優越的感覺,誤認為自己比現實狀況更為優秀和傑出;簡而言之,越是平庸、無能的人,就越容易欠缺自知之明,而開始有自我膨脹、自我感覺良好的現象。
美國兩位心理學家認為,對於「認知」的認知缺陷,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缺乏了「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心理功能,以致於能力較欠缺的人無法認知到自身的無能,無自省行為、也無法準確衡量自身的能力;然而,那一些「簡單、一般人也能做得到」的難事,對於真正有實力的人,反倒是傾向低估自我的能力。
他們所發表出的這份研究論文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文中更「一語點醒夢中人」,指出以下4點:
- 能力差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 能力差的人無法真正見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甚至不知道那些不足有多極端;
- 若讓能力差的人能夠投以訓練,大幅地提高能力水準後,他們就能認知到之前自己有多無能。
根據「達克效應」(D-K effect)可以得知,若你看到自信爆表的人時,記得有兩種可能的情況正在他身上發生:一是他確實是個專家,二則是他還不知道自己有多麼愚蠢…
圖片來源:網路開放資源
本文由科學最前線原創撰稿,勿任意轉載
合作提案請私訊 科學最前線 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