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相信很多人時常為了考試而臨時抱佛腳,幸好總可以有不小的成效,因為我們年紀輕時記憶力和學習力都能在短期內發揮很好的作用,這是由於年輕人的腦部發展較活躍、反應較快的緣故。據研究顯示,現在成人們的我們也有機會再感受一下「記憶回春術」:學習新事物靠「睡眠頻率」,無意識下便能將資訊植入記憶之中!
近年,醫學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研究中,伯爾尼大學(University of Bern)的研究領導人 Marc Züst 博士表示:「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人們沉睡時,大腦實際上也能進行編碼新資訊,並予以快速儲存到記憶區內,且更能夠建立新的聯想。」
團隊研究人員嘗試在41名德語受試者,於他們小睡片刻時,灌輸虛構詞語及相應語意;實驗前提,必須確保受試者並沒有接觸過此項新語言。於是,當受試者進入夢鄉後,團隊便開始針對睡眠時第三期、第四期的深層睡眠階段性進行研究,也就是「慢波睡眠(slow-wave)」期間頻波的高峰期(peaks)以及低谷期(troughs)。
過程中,受試者在整個睡眠期間內,必須戴著腦電圖儀器以作監控,緊藉著以耳機播放關聯單詞給每位受試者,例如虛構單詞「topher」和「鑰匙」相關、「guga」則和「象」相關,每個組合循環播放4次,並配合著睡眠時的大腦頻率;當第二個單詞播放時,就是來到慢波睡眠的高峰期。
等到受試者醒來後,團隊便向他們進行測試每組虛構詞語,並且要求他們描述出每組詞語的相關物件,而且他們自身根本不知道曾在睡眠中被灌輸學習,但最終結果卻顯示,他們對詞語的答對機率明顯高於偶然率。
研究領導人Marc Züst表示:「詞組播放中,來到第二個單詞的播放時間點是最重要的原因,當第二個單詞和深度睡眠慢波的高峰呈現一致時,受試者更能正確地選擇出其特性;因為那是腦神經吸收資訊的最佳時間,也是編制單詞和單詞之間關聯的重要關鍵。」
而且,團隊人員更特意將其中15位的受試者藉著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其大腦,在他們對關聯詞語決定答案時,便注意到一個重要的現象,受試者的大腦可以將睡眠時形成的記憶痕跡,持續到清醒狀態之後,並影響自身對詞語的選擇反應。
Marc Züst 更解釋:「由於我們對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難以確切地了解,所以若是我們透過這些關聯詞語的研究實驗,便可以了解無意識中的隱藏記憶。」即使我們從未接觸過這些詞語,但是隱藏在無意識下的記憶,就像直覺一樣悄悄地形成。另外,研究人員也發現,沉睡時的大腦,其中的海馬以及語言學習相關的大腦區域,在此學習期間下也相當活躍。
相對於以往人們所認為,記憶結構普遍獨立於清醒的意識狀態下,為了調節記憶的形成,但睡眠期的無意識編碼確實存在記憶證據,只不過能否將這樣的學習方式更運用自如,將有賴於未來更進一步的研究。
圖片來源:Google
本文由科學最前線原創撰稿,勿任意轉載
合作提案請私訊 科學最前線 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