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油原料而製成的產品可以根據需求而產出各種材質的塑膠杯、寶特瓶、袋子或水管等,由於其成本便宜且日常中方便取用的塑膠品隨處可見。根據環保署資料可知,台灣垃圾中的塑膠已占15%,然而即使回收分類做得相當完善,不過有一項大多數人不知道的觀念,一旦其作法錯誤,反而會造成更大的環境汙染,那就是「瓶蓋的回收」!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得知,臺灣人一年垃圾中,塑膠類就已經占15%,隨著凡事講求快速、方便的社會環境趨使下,這些塑膠製品的產量日益增加,而面對需要500年以上才得以分解的塑膠製品,這種日益惡化的狀況對環境的影響其實相當驚人!顯然也已經成為了自然環境下最大的迫害。
針對難以分解的塑膠製品的後續處置,如果選擇以掩埋方式處理的話,只是無止盡的提升了垃圾掩埋場的掩埋量;但若是選擇以焚化處理,那麼不僅要考慮到安全的疑慮,而且天然的石油蘊藏量其實也正逐漸減少,在這樣的情況下,焚化手段根本也無所助益。因此,不管是用掩埋或焚化,實際上無法完善地處理這些塑膠垃圾!
所以,這也更凸顯了回收塑膠製品的重要性,而其中塑膠回收的最大宗就是寶特瓶,其每年回收量都達9至10萬公噸。
雖然隨著大家對環保意識的覺醒,對於日常中回收分類的行為已達到盡善盡美,加上社會政策下的調整和改變,更提出了能夠減緩造成地球環境傷害的因應之道,不過,其實有一種大家普遍認為的環保行為,事實上有很大錯誤的,那就是「瓶蓋的回收」。
「瓶蓋的回收」顧名思義,除了回收寶特瓶身之外,其瓶蓋也必須一起回收,否則若將瓶蓋和瓶子分開,那反而會導致更大的環境汙染。整體綜觀下,許多環保公司普遍以「水分離」來處理所有垃圾,如果塑膠瓶蓋和瓶身分開的話,那較重的瓶身往下沉,輕的瓶蓋即會浮於水面,後續瓶蓋就會全部流入大海中。
在這無所遁形的情況下,影響了海洋生物的食物鏈環境,這也是為何當海洋動物死亡後,剖開其肚子會發現全是瓶蓋等塑膠垃圾。然而,我們可能都不曉得其實瓶蓋是一種價值較高的塑膠,它是以聚丙烯製成,是許多製造商或生活需求量大的塑膠品。
根據國外《Lifehacker》網站指出,正確的環保知識與做法,對環境的利弊影響深遠,如果想要為環保盡一己之力,像是了解寶特瓶回收的正確方式,從這些小細節上作些改變會有極大的幫助。
簡單來說,最好的回收做法,首重「扭轉寶特瓶」這個動作,先將裡面的空氣擠出,然後記得將瓶蓋蓋上,這可以壓縮空間並且讓環保團隊在處理的時后,可以更方便快速。謹記瓶蓋與瓶身是一體的,往後在回收時都便清楚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對環境更好!
日常生活之中,我們也要盡量減少使用塑膠製品的機會,除了出門前隨身攜帶環保水杯,以減低購買瓶裝飲料的需求,而在長時間的習慣養成下,一年下來的寶特瓶使用量絕對會有可觀的成效喔!但如果少不了買塑膠製品的話,確實地隨手把回收分類做好,也是功不可沒的好行為;跟隨簡單的回收三步驟:
第一步:簡單沖洗,
第二步:扭轉壓扁,
第三步:栓回瓶蓋。
▼影片來源:環保署環境保護局
圖片來源:Google
本文由科學最前線原創撰稿,勿任意轉載
合作提案請私訊 科學最前線 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