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最前線
我要投稿
  • 做實驗
    • 動物實驗
    • 科學實驗
    • 心理學實驗
  • 科技:發明
    • 醫學科技
    • 最新技術
  • 地球:自然
  • 奇聞發現
    • 社會人文
    • 生物驚奇
    • 奇奇怪怪
    • 歷史發現
    • 飲食新知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科學最前線
  • 做實驗
    • 動物實驗
    • 科學實驗
    • 心理學實驗
  • 科技:發明
    • 醫學科技
    • 最新技術
  • 地球:自然
  • 奇聞發現
    • 社會人文
    • 生物驚奇
    • 奇奇怪怪
    • 歷史發現
    • 飲食新知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科學最前線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首頁 做實驗 心理學實驗

如何做到不焦慮?|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心理學家:自言自語可培養樂觀情緒

作者 德克斯特
2020-11-06
在 心理學實驗, 社會人文
如何做到不焦慮?|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心理學家:自言自語可培養樂觀情緒
960
SHARES
6k
VIEWS
FacebookLINETwitterGoogle

想必每個人都不喜歡面對未來的那種不確定性吧?光是全球性的(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就夠大家擔心何時生活開始恢復正常了,如同美國政治競賽的結局我們也無法預測。簡言之,這無能為力感帶給了我們很多的恐懼。畢竟大腦對面這不確定性總是習慣做出負面的反應。不得不承認,只要掌握的訊息越多,我們就越有安全感吧?

於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的心理治療師瑪格麗特·科克倫(Margaret Cochran)表示:這是一種生存機制。我們有憂慮的情緒,特別是伴隨著長期不確定性的發展,一旦心中的威脅消失了,恐懼釋放後的大腦就會恢復正常。

康涅狄格州的心理學家Roseanne Capanna-Hodge說,不確定性最明顯的影響是心理上的。目前,我們所有人在Covid-19肆虐的期間,這幾個月經歷的變化,無論是好壞都會讓人們感到非常不舒服。雖然目前這些不穩定可能使您徬徨無助,但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面對的!

不要想太長遠的事情

哈佛醫學院和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心理學家兼講師瑞恩·簡·雅各比(Ryan Jane Jacoby)說,當開始擔心時,你就會陷進死胡同裡,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負面因素。

為即將要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這件事是有意義的,但別試圖預測將來會發生什麼,因為這種擔心只會造成你的精神負擔,也可能讓你變得筋疲力盡。 Jacoby 補充數據表明對過去的沉思和對人們未來的擔憂與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作和持續時間有關。

擔心未來的事情太遙不可及,無法準確預測,例如未來四年成為美國總統的人的成敗,或者Covid-19疫苗的開發和發行,都沒有任何認知好處。相反的應該用「推遲」的方式面對,開始嘗試制定計劃或為路途遙遠的事情做準備。並告訴自己,雖然現在不能做出決定,但會在數週內考慮完,並承諾在那時間之前容忍不確定性。

短期讓自己保持忙碌

與其專注於不確定的未來,不如讓自己回到現在。煩躁的話不妨練習冥想可能會有所幫助,可以重新引導ˋ自己的注意力。Jacoby表示:「找個吸引自己的活動,會讓你沉迷於現在」 說,選擇一種需要全神貫注的事情去做,例如:繪畫、拼圖、跳舞或具有挑戰性的體能鍛煉。

別總是想著最壞的打算

通常,抑鬱症患者中最常見的就是這種悲觀的心態去管理內心的不確定性。雖然說有最壞的打算未必不好,但是肯定不健康。當你開始思考所有可能出錯的情形時,同步我們也必須考慮一下到時候該怎麼解決問題。

嘗試保持樂觀

心學家Capanna-Hodge表示通過研究知道,一個積極看待事物的人,焦慮和抑鬱的發生率會降低。那不妨嘗試對未來持樂觀態度吧!雖然這未必代表著只會發生好事(一種使人失望的秘訣),但是無論發生什麼,要相信你都會沒事的。心理學家Cochran也建議可以通過改變自言自語來培養樂觀情緒。

從政治、世界經濟、天氣到疫情等,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時在是太多了……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生活中的人物以及我們聽到和看到的東西,都是我們能選擇的,不妨專注在這些上吧!

資料參考來源:BBC

| 核稿編輯:Zoe
  • |核稿編輯:Zoe
  • |圖片來源:Google
文章由科學最前線整理製作,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爸媽的體重也很重要!研究:寶寶的大腦發展,其實從出生前就開始了!
聽某嘴真的大富貴?實驗結果顯示:老公太聽話,最後關係只會兩敗俱傷
危急時刻如何求救?​​​韓網友實證關鍵時刻喊「爸爸、媽媽」最有用!

【誠徵專欄作家】你喜歡寫作嗎?你擅長用文字觸動人心嗎?《科學最前線》邀請對寫作充滿熱情,正經營個人粉絲團或部落格的你,加入專欄作家行列!歡迎來信投稿科學實驗、生物驚奇、奇聞發現主題文章,並於文末附上100字內的作者自介。文章經編輯部潤飾後更有機會刊登在《科學最前線》FB專頁,快點把握機會點我投稿吧!

標籤 : BBCcovid-19不確定性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家憂鬱抑鬱症焦慮科學最前線預測
Share384ShareTweet240Share96
上一篇

Google Maps 隱藏功能|七步驟用AR實景導航找目的地,路痴們快快學起來!

下一篇

紙瓶可口可樂?|響應環保推出「紙製全白極簡包裝」目標打造無塑料世界!

相關文章

爸媽的體重也很重要!研究:寶寶的大腦發展,其實從出生前就開始了!

爸媽的體重也很重要!研究:寶寶的大腦發展,其實從出生前就開始了!

作者 Joyce
2023-03-10
0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

聽某嘴真的大富貴?實驗結果顯示:老公太聽話,最後關係只會兩敗俱傷

聽某嘴真的大富貴?實驗結果顯示:老公太聽話,最後關係只會兩敗俱傷

作者 德克斯特
2023-01-11
0

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日前進行婚姻中的關係研...

危急時刻如何求救?​​​韓網友實證關鍵時刻喊「爸爸、媽媽」最有用!

作者 德克斯特
2022-12-19
0

大家都知道遇到危急時刻最好是使用「救命」...

下一篇
紙瓶可口可樂?|響應環保推出「紙製全白極簡包裝」目標打造無塑料世界!

紙瓶可口可樂?|響應環保推出「紙製全白極簡包裝」目標打造無塑料世界!

期末報告救世主!|造福全球的「剪下、複製、貼上」到底是誰發明的?

期末報告救世主!|造福全球的「剪下、複製、貼上」到底是誰發明的?

隱藏的人格面具|說穿了,其實所有的人際互動都不過是面具互動?

隱藏的人格面具|說穿了,其實所有的人際互動都不過是面具互動?

粉絲專頁

科學最前線

COPYRIGHT © 2020,LAIA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科學

  • 關於我們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版權回報

粉絲專頁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做實驗
    • 動物實驗
    • 科學實驗
    • 心理學實驗
  • 科技:發明
    • 醫學科技
    • 最新技術
  • 地球:自然
  • 奇聞發現
    • 社會人文
    • 生物驚奇
    • 奇奇怪怪
    • 歷史發現
    • 飲食新知

COPYRIGHT © 2020,LA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