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昆蟲的認知,大都停留於物種形態的辨識,以為叫得出昆蟲的名稱,就是懂得昆蟲,至於物種與環境的關係、在生態系裡扮演的角色,則一無所知,既無助於環境的改善,更不用說是生態保育了。不管你喜不喜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身邊的事物——連昆蟲也不例外,除了關心環境也能增進智慧。
或許你曾在家裡見過一種長約一公分、體型如蒼蠅般的黑色小飛蟲;父母、兄弟姐妹中也許總有人認得,卻不一定叫得出名字。這種生物生著一對藍色具光澤的眼睛、纖細的「腰部」,以及總是擺動著的扁扁腹部。由於牠的後足較長,且外表黑色,乍看又像是一隻蟋蟀。當牠出現在你面前,往往時而飛行,時而於地面爬行。
居家蟑螂剋星
假若哪天在家裡發現了,可先別急著拿蒼蠅拍、電蚊拍,打算把這小蟲「除之而後快」。因為牠可是蟑螂的天敵呢!牠是產於溫帶、亞熱帶地區,名為「蜚蠊瘦蜂」的卵寄生蜂。蜚蠊瘦蜂在分類上為膜翅目瘦蜂科。由於瘦蜂的腹部時常連續擺動,因此瘦蜂又有「旗蜂」、「旗腹蜂」之稱。
小強怕怕
蜚蠊瘦蜂與蟑螂之間有何關係,暫且先從蜚蠊也就是俗稱的蟑螂談起。蜚蠊是昆蟲綱蜚蠊目昆蟲的通稱,這類昆蟲通常具有扁平的身軀、布滿刺的足、細長的絲狀觸角,頭部大部分面積為前胸背板所蓋住,很容易讓人一眼認出。野外的蜚蠊通常以有機質為食,然而居家場所中的蜚蠊,喜出入髒亂環境、啃食食物殘渣,因而常會造成廚具、食物等物品的污染,促成病原菌、寄生蟲的散布。
牠們停留過的地方,又常留下分泌物的異味,以及黑色的排泄物,這些現象不僅讓人覺得不舒服,蜚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被認為是造成過敏、引起氣喘的成因之一,有很多因接觸蜚蠊而造成皮膚炎的案例。基於以上的種種理由,蟑螂帶給人們骯髒的刻板印象,令人聞之色變。
雖然人類不樂見其在家中定居,但蟑螂終究是社區中常見的生物。而這蜚蠊瘦蜂就是一種以蟑螂卵鞘為寄生對象的卵寄生蜂,亦即,牠們會寄生蟑螂卵,減少蟑螂的數量。由於蜚蠊瘦蜂成蟲能靠著嗅覺搜尋蟑螂新產下的卵鞘,所以便伴隨著常在人類的家中出現。已知蜚蠊瘦蜂的寄主有澳洲蜚蠊、美洲蜚蠊、棕色蜚蠊、家屋斑蠊等。
蜚蠊瘦蜂的剋蟑過程
當蜚蠊瘦蜂成蟲鎖定了目標蟑螂的卵鞘,即伸出產卵管刺入,將自己的卵產於其中。蟑螂的卵鞘對蜚蠊瘦蜂而言有如「育嬰室」,不僅供應其幼蟲階段發育所需之養分,也是其生長的場所。蜚蠊瘦蜂幼蟲孵化後,便寄生其中,一面以蟑螂卵粒為食、一面發育著,直到長至蟲體大小佔滿整個卵鞘,隨後並在其中化蛹。
蟑螂卵鞘又稱卵囊,是一群卵粒的集合。雖然其卵鞘裡面含有數十粒卵(例如美洲蜚蠊的卵鞘內含約16粒卵,澳洲蜚蠊卵鞘含有約20餘粒卵),每個蟑螂卵鞘僅能讓一隻蜚蠊瘦蜂發育,因此蜚蠊瘦蜂一般每次僅產一粒卵。換句話說,一隻幼蟲的寄生,至少可以摧毀十幾隻即將誕生的蟑螂。
羽化以後,成蟲便突破卵鞘離去,進行交尾、產卵,傳遞下一個世代。蜚蠊瘦蜂成蟲以花蜜為食,行自由生活,喜愛訪花。除了居家環境,其實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也可見其蹤影。
初羽化的蜚蠊瘦蜂雌蟲便能進行產卵,無論交尾與否;雌蟲所產下的卵中,未受精卵將孵化為雄性,受精卵則產生雌性後代;因此未經交尾的雌成蟲將只產下雄性後代,交尾完成者則能分別產下雌與雄的個體。雄蟲可行多次交尾,但雌蟲一生僅交尾一次。
請蜂來殺蟑?
既然蜚蠊瘦蜂這種蜂能夠消滅蟑螂卵鞘,那麼世界上有沒有會直接攻擊蟑螂成蟲的蜂類呢?有的,在熱帶地區有某些長背泥蜂科的種類,該科的蜂身形酷似螞蟻,也是蟑螂的天敵。特別的是,這些蜂專門獵捕蟑螂的成蟲或若蟲,將之拖入巢中,做為其後代的食物。部分種類於台灣低海拔山區亦可發現,但遠不如蜚蠊瘦蜂那般常見了。
看來,昆蟲中常見的蟑螂天敵,還是蜚蠊瘦蜂當之無愧。蜚蠊瘦蜂不僅能夠適應人類的生活圈,又是蟑螂殺手,能抑制其繁殖。既然如此,有沒有可能考慮請一些專業人員在市區裡大量飼養,然後分送給家家戶戶,造福縣市鄉里?
這個想法可能行不通。當成群貌似蒼蠅的小蟲在屋裡飛動,你我的家人恐怕不會有什麼正面反應,甚至會感到恐懼吧?而且過不了多久,還會留下一堆蟲屍、殘骸。相較之下,想要防除蟑螂,維持室內整潔、定期清理垃圾,這樣的做法更是容易可行。乾淨的環境自然能減少蟑螂滋生,也讓蟑螂沒有地方躲藏,應該才是防除蟑螂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本文節錄:【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