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最前線
我要投稿
  • 做實驗
    • 動物實驗
    • 科學實驗
    • 心理學實驗
  • 科技:發明
    • 醫學科技
    • 最新技術
  • 地球:自然
  • 奇聞發現
    • 社會人文
    • 生物驚奇
    • 奇奇怪怪
    • 歷史發現
    • 飲食新知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科學最前線
  • 做實驗
    • 動物實驗
    • 科學實驗
    • 心理學實驗
  • 科技:發明
    • 醫學科技
    • 最新技術
  • 地球:自然
  • 奇聞發現
    • 社會人文
    • 生物驚奇
    • 奇奇怪怪
    • 歷史發現
    • 飲食新知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科學最前線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首頁 奇聞發現 奇奇怪怪

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為何1986-2015年間,歌曲前奏長度縮短了78%?

作者 德克斯特
2021-04-28
在 奇奇怪怪, 科學實驗
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為何1986-2015年間,歌曲前奏長度縮短了78%?
201
SHARES
1.1k
VIEWS
FacebookLINETwitterGoogle

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現在的單曲排行榜是怎麼算出來的?若要串流一首歌,你要先登入Spotify 之類的平臺,再點選播放。目前在排行榜的彙編過程中,每150次個人串流算是1次銷售,所以假如一首歌在各平臺獲得150,000次串流,它在排行榜內的銷量就是1000(150,000÷150)。

我是在1990年代長大的,而且又很熱愛數字與排行榜,所以我每週五晚上都會準時收看《熱門金曲》(Top of the Pops)。它是音樂排行榜節目,會倒數暢銷音樂單曲直到第一名公布。在1990年代,音樂是錄製成錄音帶、CD 與黑膠唱片發售的,因此可以直接計算唱片銷量與預購排行榜。當新的音樂串流服務越來越普遍,音樂排行榜就必須納入線上串流的數據了。

全球賣得最好的實體單曲,第一名是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於1942年推出的〈白色聖誕〉(White Christmas),以5,000萬張穩坐榜首;第二是艾爾頓.強(Elton John)於1997年推出的〈風中之燭〉(Candle in the Wind),共賣了3,300萬張。由於銷售量現已從實體逐漸轉為串流,因此這兩項紀錄目前很難被打破。

那麼現在的單曲排行榜是怎麼算出來的?若要串流一首歌,你要先登入Spotify 之類的平臺,再點選播放。目前在排行榜的彙編過程中,每150次個人串流算是1次銷售,所以假如一首歌在各平臺獲得150,000次串流,它在排行榜內的銷量就是1000(150,000÷150)。

當然,數位下載與實體銷量還是會算進總和,但這兩個數字正在逐漸減少,因為串流正持續成長中─在2017年1月之前,串流對銷售的比例才100:1。英國的官方榜單公司(Official Charts Company)會持續調整這個比例,以反映串流的崛起。2014年,每週串流次數為2億7,500萬次,然而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高達9億9,000萬次,並且持續增加中。

2018年7月,官方榜單承認了YouTube 等平臺的MV(musicvideo,音樂錄影帶的縮寫)崛起,因此利用免費服務(附廣告)播放的話,每600次播放算1次銷售。如果利用付費服務播放的話(例如Spotify Premium 的影片),每100次播放算1次銷售。

排行榜幕後的數學家

專輯的排行榜計算又有點不一樣。我最初購入的專輯之一,是英國綠洲樂團(Oasis)於1994 年推出的《晨光榮耀》((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如今,每次一首專輯曲目(例如〈依戀〉﹝Wonderwall﹞)被串流的時候,它就會算進那張專輯的銷售紀錄。2015年,一張專輯被播放1,000次,等於該專輯的1 次實體銷售或1 次下載。

聽過音樂的人都知道,有些曲目的串流次數會遠比同一張專輯中其他「充數」的曲子還多。就拿《晨光榮耀》這張專輯來說好了,〈依戀〉的串流次數一定比另一首充數的〈她在放電〉(She’s Electric)還多。

專輯排行榜與單曲一樣,官方榜單公司會持續重新評估其計算方式。為了避免〈依戀〉這類熱門歌曲扭曲數據,他們擬出一套系統,替專輯的頭兩首主打歌「降低權重」。串流網站的現行趨勢,是讓消費者能夠一再聆聽他們喜歡的歌。因此官方榜單公司,先算出該專輯所有曲子(除了頭兩首主打歌)串流次數的算術平均數,接著將頭兩首主打歌的串流次數,各自降低至後十首歌的平均數。

最後他們會求得總串流次數,再除以1,000(此時尚未加入數位專輯下載次數與實體銷量)。前面提過,單曲的串流對銷售比例已從100:1調整至150:1,我想之後專輯的比例也會從1000:1調整到1500:1或2000:1。不過,排行榜幕後的數學家必須處理的串流扭曲,可不只以上這些。

1990年代,只要布萊恩.亞當斯(Bryan Adams)、三溼樂團(Wet Wet Wet)等歌手雄踞榜首10 週以上,鐵定會上電視新聞的。但現在,就算一首歌持續奪冠好幾週,也不會有主流媒體報導。不過,英國的排行榜歷史,在2017年3月產生了無法逆轉的改變─附帶一提,此時劍橋大學的沃爾森學院(Wolfson)與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正在《大學挑戰賽》廝殺中,而我對上了孟克曼(見第6章)。

用數學符號命名專輯獲得關注

言歸正傳,當時的創作歌手紅髮艾德(Ed Sheeran)的專輯《÷》(沒錯,他居然用數學符號命名),當中16首歌竟然全部上了20大單曲排行榜(也就是說,排行榜裡頭只有4首歌不是出自這張專輯)!有些人覺得這讓排行榜成為笑柄─新人歌手根本不可能殺出重圍,獲得主流的關注。

現在官方榜單公司學乖了,串流次數的紀錄以每人10 次為限。而且他們在2017 年7 月也追加新規定:每位歌手最多只能有3 首歌登上百大排行榜。如果一首歌上榜很久,那它的串流對銷售比例就會增加為300:1(新進榜的歌則是150:1)。因此歌曲上榜越久,就會越快跌出前100名。

串流產業改變了流行歌的樣貌

理論上,這樣會讓前40 名出現更多歌手的名字。2016年王子(按:Prince,美國流行樂代表人物之一,專輯在全球銷售超過1億張)去世之後,他有6首歌出現在前100名─但採用新規則之後,就不可能再發生這種情況了。因此,只要任何代表性歌手過世─例如ABBA樂團、巴布.狄倫(Bob Dylan)、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依照現行規則,他們逝世後就無法像生前一樣雄踞排行榜了。從此以後,官方榜單幕後的數學家,將與渴望稱霸全球的歌手,展開永無止境的戰爭。

你可能會想說:「好吧,處理排行榜數據的人或許會影響排名,但他們一定不會影響音樂的內容。歌手還是會持續製作音樂,而我身為最終消費者,應該沒什麼影響吧?」呃⋯⋯這樣想你就錯了。串流產業的性質,以及為了功成名就而展開的戰爭,早已改變了流行歌的成品與樣貌。

回想一下1980年代的經典流行金曲,例如老鷹樂團(Eagles)的〈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生存者樂團(Survivor)的〈虎之眼〉(Eye of the Tiger)。這些曲子的前奏都長達1 分鐘左右。但如果你看現在的排行榜,會發現大多數的曲子在幾秒內就開唱了,例如乾淨盜賊樂團(Clean Bandit)的〈搖籃曲〉(Rockabye),播放1 秒後就有歌聲!現實中的情況雖然有稍微複雜一點,但這種現象是有資料佐證的。

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博士生胡伯特.李維爾. 高文(Hubert Leveille Gauvin) 做了一項研究, 發現1986至2015年間,歌曲前奏的長度縮短了78%,從20秒以上變成只剩5秒左右。

跟串流產業的性質有什麼關係?

假如一首歌在Spotify 播放的時間少於30秒,就不能算做「1次播放」,每週串流次數也就不會增加。因此歌手的壓力都很大,必須盡快拉住消費者,以免他們跑去聽別首──這等於是音樂版的「適者生存」。現在要跳過曲目比以前簡單多了,以前要快轉錄音帶,現在只要稍微點擊一下螢幕就好。所以作曲家與製作人在寫歌的時候,都會考慮到這一點。

現在人們聽歌單的次數跟聽專輯一樣多。因此在聽眾跳到下一位歌手之前,你只有一首歌的機會能爭取「1次播放」。串流排行榜背後的公式,以及Spotify 的「30秒規則」,等於提早讓「超長前奏」(1980年代風靡一時)走入歷史。實體的格式以及排名背後的數學,真的改變了內容。

▲本文節錄:【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一書

| 核稿編輯:Zoe
  • |核稿編輯:Zoe
  • |圖片來源:Google、大是文化
本文由大是文化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文章由科學最前線整理製作,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用菸蒂築巢有助驅除寄生蟲?研究:其實鳥類「吸菸」是有意識的健康行為!
馬鈴薯澱粉+鹽+塵埃就能蓋房?英國科學家發明「星際混凝土」超堅固低成本建材,火星建屋可行性高!
可樂又不殺精了?研究結果:喝碳酸飲料會讓男人「那邊」更大 實驗老鼠結果揭曉!

【誠徵專欄作家】你喜歡寫作嗎?你擅長用文字觸動人心嗎?《科學最前線》邀請對寫作充滿熱情,正經營個人粉絲團或部落格的你,加入專欄作家行列!歡迎來信投稿科學實驗、生物驚奇、奇聞發現主題文章,並於文末附上100字內的作者自介。文章經編輯部潤飾後更有機會刊登在《科學最前線》FB專頁,快點把握機會點我投稿吧!

標籤 : Spotify串流排行榜串流產業創作大是文化排行榜數據有數字感的人為什麼拿高薪歌手科學最前現科學最前線紅髮艾德音樂
Share98ShareTweet43Share17
上一篇

飛機經濟艙也有床位?|紐西蘭航空研發「空中休息室」平躺遠距飛行沒問題!

下一篇

可不可以不變老?|喚醒長壽基因的科學革命,衝擊你對「壽命」的想像!

相關文章

用菸蒂築巢有助驅除寄生蟲?研究:其實鳥類「吸菸」是有意識的健康行為!

用菸蒂築巢有助驅除寄生蟲?研究:其實鳥類「吸菸」是有意識的健康行為!

作者 德克斯特
2023-03-27
0

首先,抽菸不是值得鼓勵的事情,而亂丟菸蒂...

馬鈴薯澱粉+鹽+塵埃就能蓋房?英國科學家發明「星際混凝土」超堅固低成本建材,火星建屋可行性高!

馬鈴薯澱粉+鹽+塵埃就能蓋房?英國科學家發明「星際混凝土」超堅固低成本建材,火星建屋可行性高!

作者 德克斯特
2023-03-24
0

火星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在先前有許多證據...

可樂又不殺精了?研究結果:喝碳酸飲料會讓男人「那邊」更大 實驗老鼠結果揭曉!

可樂又不殺精了?研究結果:喝碳酸飲料會讓男人「那邊」更大 實驗老鼠結果揭曉!

作者 德克斯特
2023-03-10
0

最近有一項新研究指出,喝「碳酸飲料可以刺...

下一篇
可不可以不變老?|喚醒長壽基因的科學革命,衝擊你對「壽命」的想像!

可不可以不變老?|喚醒長壽基因的科學革命,衝擊你對「壽命」的想像!

情緒不自控

現實中的「小丑」|情緒不自控真的存在,患者:《小丑》就是演我的日常

深偽技術

完全變另一個人!|美學界打造「Deepfake 深偽技術」爭議難解,人民應正視問題!

粉絲專頁

科學最前線

COPYRIGHT © 2020,LAIA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科學

  • 關於我們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版權回報

粉絲專頁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做實驗
    • 動物實驗
    • 科學實驗
    • 心理學實驗
  • 科技:發明
    • 醫學科技
    • 最新技術
  • 地球:自然
  • 奇聞發現
    • 社會人文
    • 生物驚奇
    • 奇奇怪怪
    • 歷史發現
    • 飲食新知

COPYRIGHT © 2020,LAIA ALL RIGHTS RESERVED.